隨著國人教育需求的不斷升級,暑期海外游學持續升溫。據《2018中國國際游學行業發展報告》顯示,2018年參與國際游學的人員或將達到105萬人次。如此龐大的市場面前,游學行業卻陷入了供需不對稱的市場困境,游學產品良莠不齊、痛點頻發,成為亟待解決的難題。
此外,對游學產品的選擇偏好上,也呈現出不同的趨勢。一是對于游學含金量的要求逐步上升:和之前模糊的讓孩子開開眼界相比,近年來家長們對于游學項目的考量越來越專業。當地承辦學校的信息、師資、國際生比例,甚至教學理念,選用的是什么教材,都會是家長們詢問頻率很高的問題;二是游學產品的選擇分類逐步細分:因材施教,適合的才是最好的。隨著中國孩子英語水平的不斷提升,以及雙語、國際學校生源的逐年擴大,家長們對于孩子出境游學的訴求,不再僅是創造使用英語環境,而是希望根據孩子的特性,量身推薦合適的產品。比如在編程方面有特長的孩子,家長會希望能推薦美國的編程夏令營,讓孩子能和國際上的高水平同齡人有更多交流。面對這樣的市場變化,現實卻是,絕大部分產品體驗依舊非常雞肋。
“這種體驗太差了。”準備趁兒子高一暑假進行留學高校考察的王先生說。“我們通過旅行社預定的美國高校游,當天飛機落地,接待的人遲到了接近2個小時,我們英語本來就不好,溝通很不方便,非常崩潰。”王先生說。不僅如此,“在參觀到孩子的夢想大學——哈佛的時候,我們希望可以多了解一些學校的背景故事、教學方式等內容,導游卻只能像是景點介紹一樣告訴我們一些非常淺層的東西,這樣的游學一點意義都沒有。在我們提出想要多留幾分鐘讓孩子再多感受一會兒時,導游也以容易耽誤行程拒絕了。”王先生十分感慨:“無意義、浪費時間,完全達不到深度游學的目的。”
事實上,還有很大一部分人會選擇人會選擇跟著旅行社去參加游學項目,但是正如王先生感慨的一樣,大部分此類游學都只是簡單的把之前的旅游景點換成了名校參觀,在學校里逛一圈,看看學校的景點,并沒更深層的對學校的學習氛圍,上課內容有涉及。更沒有孩子們與本地孩子的交流溝通。這樣的游學還停留在到此一游。
專業游學,就選擇沃亞游學,所有項目均以學為主,游為輔。所有游學項目皆與當地學校(小學-大學)機構合作,多數以夏令營,寒假插班的的形式進行,保證孩子在游學的過程中,對當地的課程內容有一定了解,對課堂氛圍有所體驗,對當地文化能細心體會,更能交到世界各地的朋友。